3月16日,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精心筹备的2025年度“呼吸新视界:专家月度交流汇”项目正式启动,活动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蒋军红主任主持。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知名专家施毅教授出席交流,施毅教授在感染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的到来吸引了科室全体医生和相关领域同仁满怀期待汇聚于此,共同开启这场学术之旅。
活动开场,苏大附四院呼吸科李婧医生带来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病例分享——“血液病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成功抢救历程”。她详细回溯了患者从入院时病情危急、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到医护团队争分夺秒展开救治的全过程。在面对血液病患者特殊的免疫状态,以及脓毒性休克复杂多变的病情时,治疗方案的每一次调整都至关重要。李婧医生讲述了团队如何精准判断感染源,合理运用抗生素,同时巧妙平衡液体复苏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最终成功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这一案例不仅展现了临床救治的复杂性与紧迫性,更为在场同仁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引发了大家对多学科联合救治重症患者模式的又一次深入思考。
随后,施毅教授以《从真菌病治疗实践看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为主题,引导大家深入探索抗真菌治疗的复杂领域。施毅教授指出,临床常见致病真菌的繁殖方式存在显著不同,施毅教授运用详实的临床数据和生动的图表,展示了侵袭性曲霉病这类常见致病真菌,正以高病死率严重威胁着患者健康。他从药物作用机制这一“基石”讲起,深入剖析唑类、棘白菌素类、多烯类等药物在不同真菌病治疗阶段的独特价值,从抗菌活性、不良反应谱、MIC、不同作用部位、生物利用度等方面阐述不同抗真菌药物的区别,并着重强调了唑类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的关键作用,唑类药物作为抗真菌治疗的常用药物,其血药浓度与疗效及不良反应密切相关。若血药浓度过低,无法有效抑制真菌生长,导致治疗失败;而血药浓度过高,则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同时,结合临床实际案例,从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出发,深度剖析不同患者,在使用唑类药物治疗真菌感染时,如何依据血药浓度精准调整药物剂量、频次,动态优化治疗方案,充分彰显血药浓度监测在实现唑类药物个体化治疗中的关键价值与实践路径。施毅教授表示,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不仅需要关注药物疗效,更要结合患者个体化特征。每一次用药决策,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容不得半点疏忽。施毅教授的讲解,为大家在临床实践中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了清晰而有力的指引。
讨论环节,呼吸内科魏霄滢、魏源、李婧、马海峰、张梦兰、李艳等纷纷就工作中遭遇的棘手难题进行提问,如耐药菌株不断涌现,常规药物疗效大打折扣,药物不良反应频发,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等。施毅教授耐心倾听每一个问题,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多个维度剖析解答。他不仅分享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如新型抗真菌药物研发动态,还提出许多创新性应对策略,如联合用药新思路、基于基因检测的精准用药方案等,解决了提问者心中的疑问。
最后,蒋军红主任聚焦C-TBNA和EBUS-TBNA这一技术进行经验分享。蒋军红主任结合自身丰富的操作经验,详细讲解了C-TBNA和EBUS-TBNA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关键作用。从淋巴结定位、穿刺路径的规划、操作技巧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分享过程中,蒋军红主任指出EBUS-TBNA技术在提高肺部疾病诊断准确性、减少创伤方面都有显著优势,让在场医生对这项技术有了更为直观且深刻的认识。
活动尾声,蒋军红主任对本次交流进行全面总结,她表示“呼吸新视界:专家月度交流汇”是科室精心打造的常态化、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通过邀请行业内的权威专家分享前沿知识、实战经验,让科室医护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学科最新动态,拓宽临床思维,提升诊疗水平。未来,科室将继续整合优质学术资源,不断优化活动形式和内容,持续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呼吸健康事业迈上新台阶,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呼吸新视界:专家月度交流汇”首期活动已圆满落幕,但它开启的学术探索之旅才刚刚启程。相信在未来的活动中,会有更多精彩知识在这里汇聚,更多创新思维在这里碰撞,为呼吸领域的医护人员照亮前行道路,携手共筑呼吸健康新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