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墅湖大师讲堂”左先波、郑厚峰教授学术分享——共话生物医学大数据应用新图景
来源:王雨婷、周鹏 发布时间:2025-08-07 15:52:00 浏览次数:55

7月31日,我院“独墅湖大师讲堂”特邀中日友好医院左先波教授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郑厚峰教授,分别以“数据引领,智能驱动AI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如何利用生物医学大数据指导临床研究”为题,带来两场聚焦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前沿学术分享。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侯建全教授,皮肤科首席专家张学军教授,创新转化平台学科带头人,相关科室负责人出席活动,我院职工和研究生50余人参加。

左先波教授开篇点明医疗数据利用的核心命题,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医疗数据已成为提升医研管水平的核心要素。他坦言,当前医疗数据应用面临孤岛壁垒、安全风险、效率低下的三重挑战,而破解之道在于技术创新与体系重构。数据治理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直击临床应用场景的核心需求。左先波教授介绍,中日友好医院联合复旦大学构建了“数据驱动,智能感知”的医疗服务智能系统,通过专病库自助式智能建设、数据深度治理及科研数据平台搭建,已完成多个专病库建设项目。其中,汇聚数十位临床专家经验的AI辅助决策系统,实现了从大数据到精准医学的跨越,在发病机制探究、药物靶点挖掘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谈及数据安全,左先波教授表示,医疗数据安全已从保管安全转向使用安全。团队构建的可信数据空间,通过隐私保护计算技术,在合规框架内激活数据价值,其研发的“樱智.α”专病大模型,以“模型底座-医疗行业-专病模型”三层架构,实现了安全用药、智能查房等场景的落地应用,真正让数据要素为临床服务。

随后,郑厚峰教授从临床研究视角,阐述了生物医学大数据的应用逻辑,他表示,好的研究始于悬而未决的临床问题。郑教授以骨骼健康研究为例,解析如何利用UKBiobank、WBBC等国际数据库,通过横断面研究、前瞻性研究设计,结合回归分析、孟德尔随机化等方法,破解“糖尿病骨悖论”等争议课题。

郑厚峰教授认为,数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精准融合。临床研究需打通基因组数据、多组学数据与临床信息的壁垒,形成“中心法则+生物信息学”的分析闭环。他分享的睡眠、肥胖与骨代谢关联研究,正是通过多模态数据整合,揭示了传统临床视角难以发现的潜在机制,为个体化骨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依据。

在互动环节,何军教授提出的跨机构合作设想引发在场共鸣,两位特邀专家均表示,医疗大数据的突破需要多中心协同,这揭示了一个核心趋势——AI与大数据不是替代医生,而是通过算力+算法+场景的融合,放大医生的专业价值。此次讲座不仅展现了数智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前沿进展,更启发我院在数据治理、专病研究等方面的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