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办的“呼吸新视界”专家交流会(第七期)顺利举行。本次交流会以肺癌精准诊疗为核心,汇聚呼吸领域专家学者,通过专题讲座、病例分享与深度研讨,搭建起学术交流与临床实践碰撞的高端平台,为肺癌治疗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共探肺癌诊疗新方向
会议伊始,蒋军红主任表示,近年来肺癌诊疗领域迎来突破性进展,从靶向治疗的精准化到免疫治疗的个体化,再到抗体偶联药物(ADC)等新型疗法的崛起,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始终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深耕肺癌诊疗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此次交流会旨在分享前沿研究成果、破解临床诊疗难题,推动区域肺癌诊疗水平同质化提升,为广大肺癌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解析肺癌治疗未来趋势
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翀教授带来“肺癌治疗未来展望”专题分享。作为江苏省333第二层次人才、常州市卫生健康领军人才,李翀教授深耕肺癌相关领域多年。他从肺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靶向治疗新靶点挖掘、免疫治疗联合策略优化以及ADC药物临床应用前景四个维度展开深度解析。
他强调,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肺癌驱动基因突变的检出率显著提升,ROS1、HER2等罕见突变的精准靶向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以ROS1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为例,PROFILE 1001研究显示,克唑替尼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达72%,为罕见突变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同时,新一代ROS1抑制剂如他雷替尼、瑞普替尼在克服耐药突变(如G2032R)方面展现出优异潜力,为耐药患者提供新选择。
在免疫治疗领域,李翀教授提到,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ADC药物的“免疫+”策略正在改写临床实践。例如,CAMPASS研究显示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一线治疗PD-L1阳性晚期NSCLC,显著优于传统免疫单药;而ADC药物凭借“精准靶向+强效杀伤”的优势,在HER2突变、TROP2过表达等肺癌亚型中展现出突破性疗效,为驱动基因阴性或耐药患者开辟新赛道。
罕见突变与复杂病例的精准诊疗实践
本次会议设置病例分享环节,聚焦晚期肺癌罕见突变与复杂病例的诊疗决策,为临床实践提供宝贵参考。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王兰医生分享一例“晚期肺癌罕见突变病例”,详细介绍了ROS1融合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诊疗过程——患者接受肺叶部分切除术后,病理提示右上肺EGFR突变、右下肺ROS1突变,术后口服伏美替尼、克唑替尼,后因粒缺停药,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并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9个月后患者因咳嗽胸闷加重入院,外院考虑感染,予长时间抗感染治疗无好转,遂转至苏大附四院蒋军红主任团队,最终诊断为肺腺鳞癌复发。结合患者病史与药物可及性,一线采用克唑替尼 250mg qd治疗,治疗后癌胚抗原(CEA)从 22.40ng/mL降至正常范围,最佳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目前患者病情稳定。王兰医生指出,ROS1 融合在 NSCLC 中发生率仅 1-2%,40% 患者确诊时已存在脑转移,且易出现耐药突变,临床需重视动态基因监测与个体化治疗方案调整。同时,该患者合并造血干细胞移植史,药物选择需平衡疗效与安全性,为罕见突变合并基础疾病患者的诊疗提供重要启示。
夏蕾医生分享了一例肺癌患者病例,聚焦复杂年轻肺腺癌合并肺栓塞患者的诊疗过程。该年轻患者确诊肺腺癌后突发肺栓塞,病情复杂且进展迅速——一方面针对肺腺癌开展抗肿瘤治疗,另一方面需紧急处理肺栓塞,平衡抗肿瘤治疗与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她在分享中强调,年轻肺癌患者合并血栓性疾病的临床处理需更加谨慎,多学科协作(MDT)在明确诊断、制定综合治疗方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需加强患者治疗期间的病情监测,及时识别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凝聚专家智慧,优化诊疗策略
病例分享结束后,参会医师们围绕四例病例展开热烈讨论。针对HER2罕见突变检测技术的选择、不同治疗药物的疗效对比、耐药后的治疗方案调整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提出了结合动态基因监测指导治疗方案优化的建议;对于夏蕾医生分享的合并肺栓塞病例,专家们重点探讨了肺癌患者血栓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抗凝治疗与抗肿瘤治疗的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年轻肺癌患者并发症预防的临床管理要点。通过充分讨论,参会医生进一步统一了对复杂肺癌病例诊疗的认知,明确了优化诊疗策略的方向。
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会议尾声,蒋军红主任总结到,本次“呼吸新视界”专家交流会通过专题讲座与病例分享,实现了肺癌诊疗前沿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的深度融合。未来将继续依托“呼吸新视界”交流平台,聚焦呼吸领域重大疾病诊疗难点,持续加强学术交流与临床合作,不断提升肺癌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为推动区域呼吸疾病诊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