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感染病科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专科,现有职工20余人,其中医师团队9人,护士13人,其中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6名,2人具有博士学历,9人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形成老中青结合的高素质人才梯队。科室二期开放床位72张,配备独立的感染病科普通病房、感染病科ICU及人工肝治疗中心,设感染病与肝病(乙肝临床治愈门诊),脂肪肝与自身免疫性肝病专病门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目前常规开展各类感染性疾病及肝脏疾病的诊疗工作,包括各型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肝、黄疸原因待查、药物性肝损、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等)的个体化抗病毒治疗、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综合管理、肝癌的靶向免疫治疗、重症肝病的人工肝支持治疗(DPMAS、血浆置换等),以及发热待查、疑难感染性疾病(细菌、真菌、病毒等)的精准化诊疗。

科室拥有多个亚专科治疗组,包括病毒性肝炎与肝纤维化组、重症肝病与人工肝治疗组、肝癌靶免治疗组、感染性疾病与重症肺炎组。

  团队近1年来获批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1项,横向综合课题2项,参与国自然研究,目前在研课题9项。

2024年3月在江苏省内首批获得国家卫健委授权“乙型肝炎临床治愈门诊和中国肝炎基金会授权的 “珠峰项目”示范基地、规范化单位,结合我市我院慢乙肝临床治愈实际情况,规范临床治愈门诊路径,深化大众对乙肝临床治愈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各类慢乙肝临床治愈率,扩大我们医院在区域的影响力。


二、学科带头人及科主任情况

  学科带头人——陈祖涛教授
  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感染病科学科带头人。老年病与免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家、苏州市病原生物科学与抗感染医药重点实验室专家、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学组委员、苏州市医师协会肝癌专委会主任委员、苏州市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苏州市医学会肿瘤靶向与免疫治疗学组副组长、苏州市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苏州市名医。参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专项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两次获全国病例比赛金奖、获中国医师协会抗疫先锋之星称号、江苏省抗击新冠先进个人。
  临床专长

  擅长病毒性肝炎个体化治疗、乙肝临床治愈及队列长期管理,肝硬化及并发症的综合管理(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癌早期筛查,肝胆肿瘤的靶向免疫治疗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各种重症感染(肺部感染、脓毒症、多重耐药菌感染)、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治疗,酒精肝、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包括减脂、减重)的系列研究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肝穿活检,不明原因肝病精准治疗,人工肝治疗技术,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与管理。


、科室主要技术优势与特色(建立完善中)

  (一)重型肝炎/肝衰竭诊治

  在人工肝技术的具体应用中,科室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治疗方式:血浆置换(PE)、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 、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该技术在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还显著改善了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了并发症风险和医疗成本。同时,它推动了肝病治疗技术的进步,为更多患者带来了希望。

 (二)FibroTouch无创肝纤维化检测

  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感染病科引入FibroTouch作为科室特色技术之一,为肝病患者提供无创、快速、精准的肝纤维化及脂肪肝评估服务。FibroTouch以其高效、便捷、无痛的特点,成为感染科肝脏疾病早期筛查与动态监测的重要工具,显著提升了肝病诊疗水平。

 (三)重症监护技术

  科室设置ICU病区,具有完善的器官功能监测及支持设施。常规开展各项危重医学治疗技术,包括:1)血液动力学监测;2)呼吸功能监测;3)氧供给及氧消耗监测;4)肝肺综合征的监测与预防;5)连续血液净化技术;6)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7)人工气道建立及机械通气;8)低温治疗。

  (四)肝穿刺活检技术

  是评估肝纤维化分级与分期的“金”标准,可用于明确肝脏病变性质,辅助诊断各类不明原因肝病。

  (五)支气管肺泡灌洗术

  支气管肺泡灌洗术与高通量测序技术(NGS)的结合,为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直接获取高质量的肺泡灌洗液标本,而NGS则通过高通量测序全面分析病原体及其耐药性。两者的联合应用,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缩短了诊断时间、优化了治疗方案,推动了感染性疾病诊疗向精准医学的迈进。这一技术组合在重症肺炎、免疫缺陷患者感染、不明原因发热及耐药菌感染等临床场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临床获益。

  (六)小肝癌的射频消融术

  该项技术属于局部治疗,创口小,损伤小,痛苦少,安全系数高,术后恢复快。具体适应于:1.肝脏肿瘤病灶的范围较小,病灶范围<5cm且数目<3个的小肝癌。2.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小病灶或其他肿瘤的肝脏转移灶.3.常规手术风险大的肝门附近肿瘤。

  (七)肝胆肿瘤的靶向与免疫治疗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70%以上肝癌患者初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外科根治的机会。而且,肝癌术后复发率较高,5年内总复发率高达70%左右,复发后大多失去再次手术治疗机会。因此,目前系统抗肿瘤治疗,尤其是基于免疫节点抑制剂的联合治疗,已成为不可切除肝癌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自索拉非尼成为肝癌首个获批的一线治疗靶向药物以来,更多靶向药物如仑伐替尼、阿帕替尼和多纳非尼等陆续应用于肝癌的治疗,提升了肝癌患者的临床获益。肝癌免疫治疗在实现全病程管理、提高治疗疗效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八)乙肝临床治愈

  乙肝临床治愈(或功能性治愈)是指停止治疗后仍保持HBsAg阴性(伴或不伴抗-HBs出现)HBV DNA检测不到、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正常、肝脏组织病变改善,达到临床治愈以后,HBsAg能维持阴性较久,复发概率低于10%,肝癌发生风险降低到1%左右。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为5.85%,共7500万人次。乙肝患者如果不经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风险较大。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是核苷(酸)类似物或者长效干扰素。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显示,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慢性乙肝患者序贯或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48周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率达33.2%。对于不同乙肝病毒感染人群的临床治愈,也逐步有了一定的临床基础;通过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48周,3-17岁的乙肝患儿临床治愈率达50%以上。非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临床治愈率达到47%以上。


  以上技术优势与特色,展现了科室在肝病和感染病领域的综合实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推动感染病与肝病诊治水平的不断提升。


Array